晓生论医
    无分类
你的位置:首页 > 晓生论医

从突然升高的“孕产妇死亡率”,谈孕前、孕期保健的必要性

2017/9/25 7:43:30      点击:
2016年10月6日,参考消息网援引境外媒体报道称:“全面二孩” 政策落地以来,上半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6%。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9月30日报道,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召开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视频会议,部署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会议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1/10万和8.1%,比2000年分别下降62.1%和74.8%。但今年上半年,中国孕妇死亡不跌反升,比2015年同期上升30.6%,与2014年同期基本持平。

2016年9月29日召开的“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视频会议”强调,生育全程服务既面临优质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孕产妇死亡率升高等紧迫问题。当务之急是缓解产科“一床难求”问题,力争在“十三五”前期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供需矛盾。由此可见,全面放开生育二胎政策实施以来,在着特定的时期,特定的阶段,孕产妇死亡率突然明显升高,是一个客观事实。
针对孕产妇死亡率明显升高的客观事实,国家卫计委在此次视频会议上特别提出“当务之急是缓解产科‘一床难求’”。目前,医疗资源匮乏的矛盾在我国十分突出,但是,必须正视的是“一床难求”绝非孕产妇死亡率明显升高的根本所在。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孕产妇死亡率的增加跟全面二孩政策实行,高龄危险孕妇的增多有关。从临床专业看,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确实与二孩政策放开有一定关系。其中的两大主因,首先为政策放开后,想生二孩的多为80后,她们生第一胎时剖腹产率相对较高,疤痕子宫情况多,二孩生育风险大,上半年临床处理危急重症多与此相关。其次,则是六到七成生二孩的孕产妇在35岁以上,属于高龄生产。高龄生产者,本身子宫等生殖系统经历的感染机会多,不仅面临难受孕、易流产的困难,而且妊娠期的高血压、高血糖等并发症也增加,加大孕产妇的死亡风险。
以上专家结合临床的客观分析,十分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导致孕产妇死亡率明显升高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孕产妇自身所存在的孕产疾患风险隐患,绝非因为没有病床而死在了院外。因此,加强孕产妇孕前孕期的保健和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当为重中之重,为急中之急。

孕前调理,孕期保健,产后康复,是妇科临床十分关键的三个重要阶段。同时,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需求。然而,盲目保健,孕期及产后不合理用药所导致的隐患,在临床中则十分突出。很难说,近年来临床十分常见的“胚胎停止发育”及近期明显升高的“孕产妇死亡率”与临床不合理用药无关。这也是笔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事中药新药研究时,首先选择用于安胎保胎的“孕康口服液”,其次选择用于产后康复的“产后宫泰颗粒”,其目的就是保障和维护孕产妇健康及胚胎的正常发育。

孕前调理,即通常所说的“备孕”。 “备孕”,其实关系着夫妻双方。前面的文章说过,肥沃的土壤,优良的种子,是胚胎着床和健康发育的基本保障。“因人施治”,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临床的核心所在。安徽至开堂峏山杨中医门诊部在总结峏山杨氏妇科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量身定制与系列开发并举”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符合特定患者需求的,具有个性化治疗特点的治疗方案。此外,针对具有共性特征的男性弱精和女性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胎儿发育迟缓,以及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等,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不同证型患者需求的成熟协定处方。并力求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临床经验的产品化,产业化。从而通过临床推广使用,达到满足更多更为广泛的临床患者需求为目的。